西施蛇,到底是西施,還是蛇;到底是蛇,還是西施;還是西施愛吃蛇!!!囧
沒錯,名稱的由來很重要!!
真正的名稱....[西施舌]....您猜對了嗎??
西施舌的名称由来
有一种名叫“西施舌”的菜式,是一种叫“沙蛤”的海产壳类做成的。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,呈厚实的三角扇形,小小巧巧的,外壳是淡黄褐色的,顶端有点紫,打开外壳,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。因那贝壳被打开时,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,不免令人联想多多,故名“西施舌”。
但是中国的美女众多,为什么不叫“昭君舌”、“贵妃舌”、“貂蝉舌”,单单叫“西施舌”?
这里有个传说:春秋时,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,行使美人计灭了吴国,大局既定,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,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,威胁到自己的地位。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,沉她于江底。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“沙蛤”,期待有人找到她,她便吐出丁香小舌,尽诉冤情。
有一种说法是:男人在吃这个“沙蛤”时,想的并不是冤情,而是自作多情,很香艳的幻想自己是在与西施的香舌纠缠不休。女人在吃时,却觉得这个贝壳象是有口难言,长得美只能被利用,长得不美又没有传奇。男人要利用她的美色,女人要践灭她的美色。未了化为“沙蛤”,却也逃不过厄运,只成为大众的口腹之欢。
以下內容,透過GOOGLE搜尋後所找到的解釋文:
http://www.es.ntnu.edu.tw/home/1_department/g/oceangrophy/Sea91/4/li/shish%20toung2.htm
西施貝俗稱西施舌或稱西刀舌,是一種兩片殼的二枚貝,長大後有5~8公分長,形狀是長橢圓形,台灣中南部西海岸,以及主要河川的河口都有。
本省產的西施舌有兩種,體型比較不太一樣,產在西海岸的殼,上端比較圓,一般叫他闊嘴;產在河口的殼,上端比較尖,一般叫做尖嘴。兩種都喜歡蠻在殺理,身到在15~45公分之間,靠過濾水裡面的浮游藻類為生。
西施舌味道鮮美,產量不多,是高經濟價值的實用貝類。早期在淺灘圍上竹籬養殖,種苗靠天然採收供應,但是供不應求,養殖面積不大。後來人工繁殖技術成熟了,才能供應大量的種苗,養殖面積也不斷的擴張。
http://www.bamboo.hc.edu.tw/workshop/session10/visit/wetland/sowhc/wildlife/shell/shell03.html
這個連結可以看到西施舌的圖片介紹!!
http://sowhc.sow.org.tw/html/report/2006/a14.htm
http://sowhc.sow.org.tw/html/report/2006/2006.htm
這是荒野保護協會針對香山溼地貝類的研究報告,文中有一分類為西施舌的報導